2024年全国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日期:2025-07-28
老人江某德一生未婚亦无子女,2018年7月起■■★◆,社工陈某开始照料其生活起居。2022年6月13日★■★◆■,江某德与社工陈某签订《意定监护协议》,委托陈某作其意定监护人。同时,江某德感念陈某多年付出■★★◆■■,于同年9月19日与陈某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并立下遗嘱★◆★■,将名下存款遗赠予社工陈某★■■◆◆★,房屋遗赠予陈某的女儿胡某。此后陈某按照协议约定履行了扶养义务,悉心照顾老人直至其去世■★。但老人去世后,老人的兄弟江某耀以自己是法定继承人为由■◆★,不配合社工女儿胡某办理房屋变更登记◆■◆★。胡某遂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依法继承案涉房屋。
子女将老人特别是需要较高护理等级的老人送往养老机构或日托中心看护,并不意味着子女可以完全转移监护责任,将所有的赡养义务或者监护职责都交由养老机构承担■■★■■。子女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仅是法律义务,也体现了家庭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责任和担当。
法院认为★★◆,老人江某德名下的房屋属于其个人财产■★■◆★★。江某德立下遗嘱并经过公证◆★■■,该遗嘱合法有效■★◆。根据该遗嘱,老人江某德已明确将案涉房屋遗赠给原告胡某■★◆■◆■,故判决案涉房屋应由原告继承,被告江某耀协助原告办理房产变更登记手续。
法院认为,翁某将柳某推倒,应承担40%的侵权责任■◆,因翁某在侵权时已丧失辨认和行为控制能力,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故其责任由其子女承担;养老机构未尽到保障安全的义务,承担40%的赔偿责任■■◆★◆◆;柳某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过错,应适当减轻翁某、养老机构的侵权责任。
老人朱某萍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未婚未育,无民事行为能力,且父母均已去世。2015年11月,经其兄妹协商一致,所在居委会指定其二哥朱某裕为朱某萍的监护人◆◆★◆★◆。朱某裕在监护期间■■★,私自将被监护人银行存款78万余元转移到其妻子账户中■◆◆◆■,将自己儿子的户籍迁入被监护人户籍所在并长期居住的公房内。因此朱某萍的大哥朱某毅请求法院撤销朱某裕监护人资格,并指定自己为朱某萍的监护人。
老人高某于2022年7月29日与某婚介公司授权的门店签订了服务合同,约定婚介公司向其推荐与其年龄相仿的相亲对象。高某在接受3次约见后,认为婚介公司为其推荐的相亲对象与双方约定的年龄严重不符◆★■■,遂要求其全额退还服务费,但对方不予理睬。因合同丢失,高某持收据将婚庆公司诉至法院◆■。
2024年3月◆★★■,老人张某接到“孙子”的电话,称与他人发生口角★■◆,冲动伤人,对方要求赔偿2万元■■■,否则就报警★★◆■★。老人救孙心切★★★■,取出2万元现金,交给其赶到老人所在小区的朋友。实际上★★■◆,该电话中“孙子◆★★◆◆”的声音,是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远程操作模拟的。被告人周某负责分工指挥■◆◆■,袁某负责放哨,李某则冒充被害人孙子的朋友,从被害人手中取得现金■◆。
法院认为◆★◆■■★,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虽然被告以原告未提供合同原件证明双方对约见对象年龄作出过限定约定进行抗辩,但法院通过原告提交的双方微信聊天记录中就择偶标准的沟通及约见后的反馈等信息,认定双方曾对原告择偶标准作出过约定。最终★■★,法院判决解除双方合同关系并由被告全额退还原告服务费。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AI技术开发和应用环节等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技术审核与备案机制,推动AI技术应用分级分类管理;深挖“AI换脸变声软件”黑产业链,严惩背后的技术提供者、组织者★◆■。广大老年人要提升在数字世界的辨别力与应变力,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不交钱★■,如不慎被骗,要注意保存好证据,立即报警。
法院认为◆◆■,被告人基于非法占有手机用户话费的目的,通过非法侵入、控制手机信息系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扣取用户话费。其目的行为触犯了刑法规定的盗窃罪罪名,其手段行为又构成了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应择一重罪即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故分别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五年八个月到十二年不等,退回违法所得并处罚金5万元至30万元不等。
本案折射出家庭监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尽快建立健全公共监护制度。有关部门要健全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的具体职责、监督机制及登记★■◆■◆、变更和撤销程序等,避免★★◆“有法难依”。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监护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监护支持和监督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案旨在提醒老年人★★■◆■◆,应选择正规的婚介机构★■■■◆,订立合同时应对权利义务、择偶标准等进行明确及细化■◆◆■。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婚恋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和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谢某某,女,1963年生人,于2006年1月26日入职某保险公司。2018年4月27日,由于工作需要,公司为其申请延期退休◆◆■■■■,延期保险缴费为2018年3月至2023年2月。2022年8月17日■★■★◆,谢某某与被告某保险公司签署退休缴纳社会保险费终止协议,双方协商一致同意提前终止延期退休。某保险公司未向其发放2022年度的绩效奖金和长期激励奖金。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支付2022年度绩效奖金及长期激励奖金共计7908元。
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间,被告廖某等人成立两家公司◆■■◆■◆,陆续招聘王某◆◆■◆■★、黄某等人入职,谎称公司可提供短视频平台流量扶持◆■■★★、专业短视频平台教学课程及导师指导带货等服务,吸引了许多老年人交纳报名费◆■★。由于视频内容粗制滥造,未有真实流量扶持,无法实现老年人通过带货增加收益的目的,众多老年人损失惨重。经查明■★★◆★,该案涉及2495人,共计骗取被害人资金1309万余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周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财◆★★◆◆,数额较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应予依法惩处◆■。依法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判处袁某、李某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法院认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谢某某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原被告主张的原告因在绩效年度届满之前因个人原因提前结束延期退休,未进行年度绩效考核◆■,不应享受年度绩效奖金,但原告按照国家政策退休并非过失■◆,被告亦无证据证明原告在职期间工作业绩及表现不符合绩效奖金发放标准。故被告违反劳动合同法和有关公平原则,最终判决被告支付原告2022年度绩效奖金7908元◆■◆。
若员工在退休前已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且符合绩效奖金发放条件,用人单位不得以员工退休为由拒绝发放绩效奖金。老年人在主张劳动报酬时,要保存好用工单位发放的工作证、工资奖金凭证和考勤记录等,可以通过协商、投诉、仲裁与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院认为,朱某裕的行为已经严重侵害被监护人朱某萍的财产利益。因此,法院依法判决撤销朱某裕的监护人资格★◆,并责令其返还侵占的财产。鉴于朱某毅有强烈意愿担任朱某萍的监护人★■■◆◆,综合考虑朱某毅的监护意愿◆■■、健康状况和经济情况◆★★◆,法院指定由朱某毅担任朱某萍的监护人★■。
本案明确了老年志愿者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时◆★■,其行为性质的正当性。法院基于张某行为的正当性、无违法性及无过错,认定其行为不构成侵权。这不仅是对老年志愿者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对社会志愿服务精神的一种法律保护■★★。
应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深司法能动性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法院认为,张某行为是出于志愿者执勤工作的职责要求,并非对二原告实施侵权行为,不具有违法性。张某行为不构成侵权,志愿者协会也不承担赔偿责任。后经调解,被告志愿者协会自愿补偿二原告20000元★★◆。
老人柳某与翁某均为年近八旬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辨认和行为控制能力已丧失★◆◆。2022年10月■◆■■★,柳某与翁某在养老机构内发生矛盾,相互拉扯的过程中,翁某将柳某推倒在地■◆■◆★,柳某花费医疗费、护理费等数万元。柳某遂向法院起诉翁某、翁某的子女和养老机构共同承担责任,赔偿其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共计14万元。
老年人应尽早树立提前规划晚年生活的意识,可以通过《意定监护协议》《遗赠扶养协议》等,明晰协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更好地保障自己在未来的权益。
被告张某(69岁)系被告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2023年5月22日,原告刘某和拄着拐杖的妻子周某准备横穿马路★■★,志愿者张某劝说两人乘坐人行天桥电梯。二原告在劝说下乘坐电梯,张某一只手搀扶周某★■◆★◆,另一只手扶电梯★■,在电梯上行的过程中,因周某未站稳■★◆★,导致二原告从电梯上摔下受伤◆★◆★。经鉴定,刘某的残疾程度为十级。二原告诉至法院,要求志愿者协会和志愿者张某赔偿各项相关费用。
法院认为,被告廖某等人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廖某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30万元;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三年,适用缓刑并处罚金。
法院认为,喻某花的行为构成法律规定所禁止的非法收集和非法出售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该行为致使众多老年人对个人信息安全产生了担忧★◆■★,影响正常社会环境★★◆■■★,故应认定其实施的侵权行为也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在市级媒体上向社会公众发布赔礼道歉声明;责令被告在该市某社区完成2次且每次不低于4小时的社会公益志愿服务。
老年人在选购电子产品时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并向商家索取安全检测证明■◆◆,同时养成定期查看手机话费、银行账户等账单的习惯。如果发现有不明扣费记录,应及时与家人朋友沟通,联系运营商或银行核实情况,迅速采取冻结账户和报警等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老年人诱导性消费欺诈案件的打击力度◆◆,加大对平台常态化监管的力度★◆,建立健全线上培训类服务资质核验制度。老年人自身要保持理性的头脑,避免被低投入★◆★★■◆、高收益◆★■★、高回报的■★★“馅饼■★◆★”诱惑◆■。
2023年2月至2023年4月间,喻某花以摆摊送礼品抽纸的方式◆★★★◆◆,非法骗取众多老年人的电线条■■★■★■。喻某花将获取的电话号码及验证码擅自发布到微信群内,用于其网络上家注册账号,获利共计7911元。该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喻某花的上述行为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提起本案民事公益诉讼◆★。